我国8000多年的玉文化沉积蕴涵了深厚的炎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收藏和鉴别古玉璧,一定要切实掌握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特征。
古玉中礼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古人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周礼》把壁、琮、圭、璋、琥、璜等玉器作为“六器”、“六瑞”。实际上玉礼器出现相当早。良渚文化中就出现大量玉琮、玉璧,数量之繁多,制作之精美,后来的历朝历代只能望其项背。
玉璧是什么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径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孔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
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用玉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玉璧鉴别
考古发现,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众多遗址、墓葬出土最多。这时期的玉璧由于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有的留有切割痕迹,表面光素无纹。红山玉璧肉的边缘均呈薄刃状,良渚玉璧外缘薄,内缘厚。古玉璧由于年代久远,璧体有不同颜色的沁色、水锈和灰黑等痕迹。
明代玉璧数量较多,品类繁复,加工不精,玉质多为青玉、白玉,还有少量碧玉。器体大都比较小,常见凸雕蟠螭纹,也有饰谷纹和云纹者。乳钉纹颗粒圆而大,略扁,周围往往留有管形钻套钻的痕迹。明代玉璧主要为佩带之用。玉器专家李久芳认为,在明代,历史上那种大型的刻谷纹、蚕纹、蒲纹和龙纹、凤纹、兽面纹的玉璧,很少出现了。明代玉璧上的螭纹、乳钉纹的圆弯处均呈方折,内圆中显硬直。刻工一般草率、粗犷,阴刻线弯角处有毛丝外露的所谓“绳脚”。
清代玉璧以新疆白玉、青玉为主,还有碧玉、墨玉,这一时期无论朝野都流行系璧。清代玉璧小型较多,璧身较厚,穿孔较小,并出现了中间带环套的双联璧。玉璧上的纹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写实性较强。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的玉璧逼真,而且精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玉器专家张广文认为,清官所制玉璧,很大部分仿照汉代作品,主要是谷璧、蒲璧和变形兽面纹璧。谷璧和蒲璧,在造型和工艺上竭力追求汉代特点,但不加作旧处理。这类玉璧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依汉璧样式;另一种是在璧内上直接雕仿汉兽面纹或四灵纹。清代后期,玉璧的质料较差,做工粗糙,只求形似,不求工精。
玉璧,尤其是战国、两汉和明清时期的玉璧,备受人们的喜爱。如今伪制的古玉璧充斥古玩市场,不得不引起藏家的重视。笔者也曾多次买过仿古玉璧,深受其害。业内人士认为,收藏古玉璧,务必掌握古玉璧在不同时代的风格特征。一块古玉璧,首先要看它的整体造型,其次是看它的工艺技法,再次是看玉质沁色。伪制的玉璧,整体形象往往结构杂乱,比例失调,形体拘谨,生硬板滞,线条不畅,缺乏活力。工艺技术方面往往刀法生硬,刻画失真,或者刻意写实,却有形无神。在玉质沁色方面,玉色不纯,多为杂玉,灰暗枯涩。沁色浮于表面,不是无过渡色,就是色彩太新、太艳,或者位置太巧,沁得太有规律,层次单一,生硬刻板等。
总之,只有多看实物,多看图谱,才能较为准确地区分真假玉璧,准确地把握不同时代玉璧的风格特征。
玉璧收藏
玉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在存世的古玉璧中,肉与好符合倍数关系的不多。《尔雅》中有好倍肉谓之“瑗”、肉好如一谓之“环”的说法。“环”、“瑗”属于璧类玉器,是一种特殊型璧。
在古代,璧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几种用途:一为礼器,二为佩玉,三为礼仪馈赠品,四为葬玉。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商代璧多饰弦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玉璧中应引起重视的是素璧、谷纹璧、蒲纹璧。素璧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有三个出土地。一是良渚文化遗址;二是广汉地区早期文化遗址;三是齐家文化遗址。商代也有素璧,素璧在当时主要用于礼器。谷璧、蒲璧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明清出现了一面以谷纹或蒲纹、云雷纹、席地纹装饰,一面饰花、鸟、鱼、虫、龙、凤、八卦、吉祥物等图案。《周礼》有“子执古璧”、“男执蒲璧”的记载。谷璧上镌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漩涡状如同谷牙,取其谷可养生之意。蒲璧指带有极浅的六角形格子纹的璧,取蒲能织席可以安人之意。这两种璧多是战国和汉代的,一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超过二十厘米的不多见,从存世或出土的实物看,宝光四溢,做工极精良。在战国时期这类玉璧已被奉为珍宝,作为佩玉或抵押品、赏赐品、镶嵌品、礼仪品及馈赠品。龙纹、鸟纹、凤鸟纹、蒲璧见之于汉代,璧的表面用同心圆绳纹分为两区,多达三区。外区饰龙纹或凤鸟纹,内区饰蒲纹,三区内饰兽面纹。这种汉代璧一般用水玉制成,分厚薄两种,直径一般较大,大的有超过40厘米,但厚的并不多见。
龙纹的蒲璧很为奇特,以阴刻线组成,正面刻画龙头。鼻眼很大,鼻下雕粗阴线较宽但很浅,一般无嘴,其他部位用细线雕刻。龙为双身,如飘带伸向两侧,刻纹与龙身缠绕,代表爪或翅。玉璧的运用历史久远,跨度数千年之久,文化内涵极深。
古代的礼器,最常见的,除了青铜器(如鼎、簋等),还有玉器(如璧、圭等)。在三礼(《周礼》、《仪礼》、《礼祀》)中占有重要地位。
璧是玉礼器中,较为广泛使用的圆玉。凡贵族朝聘,庙堂祭祀,丧葬礼仪等,用璧都有规定。及后,出现的小玉璧,则是用于佩玉,作为装饰之物。
玉,古称美石,由于产地不同,质地差异明显。以新疆和田、陕西蓝田、河南南阳等所产软玉为佳。璧上刻凿的纹饰也很多,几达二十多种,其中,以涡纹、鳞纹、勾连纹、谷粒纹较常见。
《夜读拾得录(九十八)·送璧与返璧》一文中,卫国的右宰谷臣招待鲁国大夫郈成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正是说明谷臣将遇到凶事,或有不测。在当时,璧可作葬礼之器。送璧传递了将有凶讯。受璧者,心中便明白了。
古之圆玉,有璧、瑗、环、玦四种,这四种圆玉,在人事处理上作用不同。璧已如上述,瑗,主要用以召人。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士的时候,都要命人拿着瑗,以为信物。环,主要用以君免臣罪,许回复任;玦则表示君臣关系已经断绝,返回无望。《荀子·大略》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边境,或远离京都的地方),三年不敢去(离开),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
四种圆玉有四种不同用途,它们之间怎样区别呢?古器物研究者拿圆玉的中心孔径作为掌握标准,列出以下几种情况:
①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叫做璧。
②中心孔径大于边宽的,叫做瑗。
③中心孔径与边宽相等的,叫做环。
④凡是周边有一个小缺口的环,叫做玦。
这是一般情况,也有不相符合的,如战国中山园墓出土一件自名“玉环”的圆玉,中心孔径就大于边宽。尽管有些出入,上述以圆玉的中心孔径大小作为辨识璧、瑗、环、玦,仍不失为一个重要依据。
玉璧用途
玉璧的用途,按古文献记载和后人推测,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为身份的标志(《周礼春官宗伯·典瑞》所云:"子执毅璧,男执蒲璧"之类)。三为佩饰。四作珐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腐用。玉璧的这些用途在春秋战国时代几乎都存在,都可以从古文献及现代考古发掘实物中找到证据。
玉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周礼:“以苍璧礼天”。当年,林徽因设计的国徽图案就是以玉璧为主体。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当年,林徽因设计的国徽图案就是以玉璧为主体。
玉璧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因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外周不圆,或厚薄不均匀,壁面不平,或留有切割痕,或两面宽度不一致,或穿孔打偏,孔边有斜坡。红山文化玉璧肉的边缘呈薄刃状,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玉璧外缘薄,内缘厚,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这一时期的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特征大多是素面无纹,打磨较光亮。
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为贵族专用礼器。这时期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均为圆形,壁面平滑,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的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西周大壁无纹,小壁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题材主要是龙、凤、鸟纹。常用一宽阴线与一细阴线相结合的手法刻出壁面纹饰,宽阴线斜挖成一面坡形状,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动造型柔美,所用玉材多为新疆青、碧、白玉及南阳玉、岫岩玉。
春秋战国时代,玉璧开始被大量用来作佩饰和殓葬用玉,还有作为礼仪场合手执的信物。多采用新疆青、白、碧玉。佩带的壁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内。不殓葬用或作为礼器用的壁直径则在15~25厘米之间。春秋壁壁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战国壁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区同心圆纹带,内外区琢成一首双身龙纹,中区保留传统谷纹。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这时期出现了出廓玉璧等创新制作,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结合法,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刀工锋利挺拔,刀痕较深,转角尖锐。谷纹乳突饱满匀称,谷纹是在乳钉纹上加刻阴线而成。
汉代玉璧沿袭了战国的风格而又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青、碧玉为主,但壁的形体加大,有的直径达30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龙、凤、鸟纹较多。壁上的谷纹,蒲纹颗粒大而稀疏,起凸浅,谷粒上部浑圆。玉璧边缘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明显不同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同时组合纹饰更为流行,有的还饰以吉祥文字。到了东汉,壁体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但数量渐少。
宋代仿古玉器兴起,仿战国、两汉的玉璧随之出现。玉璧呈圆形转角,不见锋棱,谷钉稠密模糊,谷纹旋转力度不够,谷尾呈圆脊形,与战国谷纹用细阴线不同。刻有龙螭纹的玉璧,龙螭分叉长尾,叉尾内卷,具有宋代龙螭纹的特征。
元代玉璧多仿唐代,小型居多,大壁少,主要供佩戴用。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壁形厚重,谷粒稀疏,排列无规律。壁面雕动物的,动物具有元代工艺的风格特征。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较深,刀锋常有出廓现象,镂雕也不乏精美之作。
明代玉璧数量较前三代为多。多选用青、白玉,也有少量碧玉。器体大都比较小,常见凸雕蟠螭纹,也有不少谷纹和云纹。乳钉纹颗粒圆而大,略扁,往往留有管形钻套钻的痕迹。明代玉璧主要为佩戴之用。刻工比较随便、粗犷。
清代玉璧小型较多,壁身较厚,穿孔较小,出现了中间带环套的双联壁。玉璧上的纹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写实性较强。这一时期无论朝廷、官方、民间,都很流行系壁。乾隆时仿古玉璧逼真,而且十分精美。到了清晚期,玉璧的质料较差,做工粗糙,雕琢没有章法,只求形似,不求工精,工艺水品大大下降。 老板微信:sjy77737(复制号码添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