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文化与我国有着生生不息的关联,在历经了无数年之后,玉文化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我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中,三礼中提及过很多次与玉论有关的规定。甚至在封建制度中,玉成了变现地位搞下的表现,由此可见在古代,玉的重要性,三礼与玉论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总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是古代 社会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 高训条,包含当时帝王贵族及整个统治阶级的一整套礼节和仪 式,也包含建立这种教条的指导思想。“礼”在当时是用来巩固统治的制度,在后世则一直为 封建伦理的依据。孔子以后的儒家把“礼”的根源和天地及人类的祖先并立起来,建立了一套 “天经地义”的学说。《苟子?礼论》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固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足见其在当时社会中地位之高及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三礼”是古代的典章制度,其中关于玉的论述颇多。仅以(周礼)而论,有关玉的规定达上百条之多。如果把这一部分文字抽出来,足以汇成一部我国古代玉器从理论到使用各个方面的较完整的历史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了我国古玉的理论、分类及使用规定;就其使 用范围而言,它涉及到政治儒家“三礼玉论”、经济、军事、法律、外交渚领域;就其用途方式而言,它遍及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所能 体现的功能而言,它可代表天地鬼神、玉权象征、国家财政、人格化身。 在严格的封建制度中,所谓君臣次序、贵贱等级、长幼辈份、地位高下都可通过玉来表现,竟无一不和玉有密切的关联。在“三礼”成书之前,虽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比如我国现存 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 书》,其中也有一部分关于用玉的记叙,但远不如“三礼”系统完整。而在“三礼”之后,尽管不断产生新的关于玉的神话和传说,一些人还写了有关玉的论著,但是都未能离开“三礼”所论述的玉的范围和玉的精神。而且,像“三礼”,那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玉论和玉用途分类 学问,并且在随典章制度中占有那么大的篇幅和比重,这在我国以及世界古代史中都是十分罕见的。所以,我们不能不认为,“三礼”中关于玉的论述构成了我国时间 早、内容 全的一部古代玉论,我们将其称力“三礼玉论”。 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经学曾经被认为是“独尊”的学术正统,它不仅与当时的政治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历代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 响。儒学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三礼”,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坚硬冰凉的玉石,是如何浸透了礼教的观念;一件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品,对于维护和巩固封逢秩序,是如何发挥了使现今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作用。“三礼玉论”是研究我国古代玉文化的一把钥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