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石从被发现到现在不断流行,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玉石不断发展,一步一步深入人心,然后占优一席之地。而在玉石发展之初,据古籍记载,玉石曾被作为图腾崇拜,用以饰物佩戴,当成地位的象征炫耀。玉石,即使是一件普通的工具,也会让人刮目相看,随着时间的发展,玉石由世间物体具象,慢慢演变成了心灵意念。 新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玉文化的代表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多以动植物为造型,注意对称,讲求比例,考虑稳重。玉器主要用于祭祀、陪葬、避邪和图腾崇拜。在这些玉器中, 著名的是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玉龙,和辽河流域发现 多的形似熊龙的玉块,以及其他的玉琮、玉璧、玉钺等。
多年来,包括皇帝祖籍在内的有关传说,只见于少量的古籍记载,均无考古实证。近年,红山文化考古玉雕熊龙的发现,为古籍中包括黄帝祖籍在内的有关传说,提供了重要实证。 传说黄帝为中原各族共同祖先,本姓公孙,号轩辕氏。相传当时,神农氏后代道德衰微,部落间经常发生纷争,乃至“龙战于野”,轩辕氏不得不动用武力去征服他们。于是,各部落拥戴轩辕为领袖,打败了炎帝。之后,四方部落推举轩辕做天子,代替了神农,这就是黄帝。黄帝率兵与炎帝作战的熊、羆、貔、貅等,一般以为是黄帝部落内以野兽为图腾的诸部落的名称,故有黄帝“号曰有熊氏”等记载。 如果红山文化以熊龙动物为“神”的传说得到进一步证实,那将为有关黄帝传说的记载和考证提供重要实证。玉雕熊龙也许是解开黄帝乃至五帝传说的一把钥匙。玉雕*次显示其强大的历史功能。 夏商周时期:夏代玉器明显受到红山、良渚和龙山文化的影响,琢玉工艺已有提高。夏朝开始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玉器带有社会转型期特征,多为祭祀礼器,主要有圭、璋、斧、钺、刀、戈等,大多光素无纹。有纹者,也多在器物的非主要部位。
商朝用玉石比夏朝盛行,特别是宫廷藏玉盛行。商代玉雕人像以写实风格为主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由对自然神灵的信仰,转变为对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代表神灵的人的崇拜。在注意人体比例的基础上,又巧妙地运用了艺术夸张手法,突出人体头部和五官的描绘。玉石用量比夏代多,玉石涉及的范围比夏代广。传说商纣王自焚,携带千件玉石品。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755件玉器,说明商代的玉器生产和使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由图腾走向神坛,由标记走向信仰,实际上,人和神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功利交换关系。神坛是神用来监督人的“眼睛”,人贡贡品,人祭祀神,无非是要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太与人认真,不要过分地与人计较,不要去根究人间的疏忽怠慢和不是。 人们以玉石敬神,只是因为神手中拥有“法力”,犹如讨好官员并非官员具有人格魅力,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手中拥有“权力”。 周王朝就使用这种把戏,以玉石的灵性、美质和神韵,来一个贿赂诸神大包干,连天地四方都不得罪,在用玉礼制上明确规定:“以玉作六 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 以玄璜礼北方”。 宫廷按照效益 大化的规则,对玉器的使用, 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 官员等级地位不同,玉石的使用规格各异,玉石的质地、形状、大小和色泽,都成为一种执政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早的玉石运用并非佩戴,而是 为祭祀而被广为推崇。从夏朝开始被用以器皿或是祭祀品,玉石处于一种崇高的地位,与神挂钩,到如今被作为佩戴饰物与收藏品,中间的转变经历了时光的不断冲刷,玉石发展的这条路走得略微艰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