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 美玉 文化
石晶缘珠宝翡翠批发
当前位置: 翡翠 > 和田玉 >

和田玉获取很不容易,若是得到了,一定要珍惜

时间:2021-07-18 编辑:石晶缘


和田被人称为人间极致美誉,和田的价格更是不菲,有价值几百万的,也有价值千万的。然而,好多人并不知道石使用命换来的,今天请跟随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石之路的形成
三千多年前,一支几十峰骆驼的驮队在不经意中敲开了悠长的“石之路”,驮队带着美,也带着神秘而古老的石文化,形成了贯穿东西的“石之路”。“石之路”是早期沟通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以于阗国为中心,向东西两翼运出石:沿河西走廊或漠北大草原向东渐进到中原地区,向西 远到巴格达。和田石产在昆仑山和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之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采的方法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个阶段是下河“捞”,第二个阶段是下河“踏”,第三个阶段是“攻山采”。河中石俗称籽料,山中石俗称山料。古代和田采以在河水中拣捞为主,水中捞、踏成为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一道独特景观。发源于昆仑山的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夏秋季融化的雪水汇成滚滚洪流,将深山峻岭中的石冲入河中。秋末洪水退去,河水变得清澈,这时正是下河捞的*季节。捞并不难,只要能看到河中石,弯腰即可捞到。难的是河中踏。夏季水流泥沙俱下,看不到河中石,只有凭脚的感觉了。和田地区的维吾尔人就有这样的本领,他们在河中踏步行走,脚能辨出哪块是,哪块是石头,绝不会错过。每年到了捞的季节,成千上万的维吾尔人开始了在河中捞的采行动,成群的采人,手挽着手,边唱歌,边在河中踏。歌中唱道:白多美丽,藏在水中多委屈,来到人间并不难,碰碰我脚就可以。这样的捞、踏在和田相传有几千年延续至今。近年来,龙喀什河上游连绵80多公里两侧都是梦想发财的采人。集中的20多公里河边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壕,有的深达十几米,纵横交错,犹如发生了一场战争。40多台大型机械还在不停地推土挖坑。每天有5000多名来自和田、昌吉、喀什、阿克苏、克州的人在挖石, 多时达到2万龙喀什河是季节性河流,历史上几经改道,现在有的故道已是农田,现有河道附近的古河床,绵延100多公里,有数十台挖掘机在紧张施工,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尽可能多干,随着近年来对白需求的疯狂增长,导致了当地掠夺性的开采。在当地视野范围内,全是被翻起的鹅卵石,按当地政府规定,现有河床200米范围内不许挖掘,此外,可根据地段不同以每亩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代价承包挖掘。在每一施工地段,掘进深度直达河床底,即历经千万年积累起来,厚达 3至10米左右的卵石层被翻了一遍,再经过细心筛选,整个河床就像一个广阔的基建施工工地。付出是巨大的人财物力,收获完全靠运气,潜藏的籽料恰好在你标中的地段,可以收回成本或赚钱,否则就亏损甚至血本无归。有关数据表明, 近几年每年都有约2万人在龙喀什河采,有上千台机器在作业。然而矿产开发与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在这里是一对矛盾,在和田经济效益直线上升的背后,是龙喀什河道的严重破坏。和田山料分布在海拔3500-5000米的昆仑雪山之巅,山道险阻,高寒缺氧,几乎没有路,驴能去的地方就用驴驮,驴不能去的地方就用人扛,那山路陡峭得吓人,稍不留神驮着石的驴就会跌入深谷,为石而粉身碎骨。《太平御览》记载:“取 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即使如此,上山采探宝者依然纷至沓来。
 
和田的开采
在于田县境内的五个矿点皆分布于昆仑山脉支脉喀拉喀什塔格(汉语译为石山)。地处海拔在4800到5200米之间,地势险要,空气稀薄,终年积雪,气候变化异常,每年5到9月份为采矿工作季节, 著名矿点位于阿拉玛斯山中部;其次是依格浪沟古矿、赛底库拉木矿、海尼拉克矿和其哈库勒矿。
 
冬春两季大雪封山,采人只能在4月以后进山,要经受高山气候的无常和生死考验,特别是到阿拉玛斯矿区不仅要翻越高海拔的大阪,而且没有路,有时要顺着石缝,抓着铁索向上爬,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深渊。但所有的矿点,只有阿拉玛斯和海尼拉克两个矿点产白。有时采矿没有收获,就在经年累月放炮留下的石河中捡碴,捡几块像样的白来。
 
人也在为石消耗着生命,他们给自己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一头小小毛驴,二尺赶路短鞭,三伏犹如寒冬,四季不知春夏,五更露宿昆仑,六欲七情抛尽,美八方驰名,九死一生谁知。”到连氧气都吃不饱的大山里去采,图的是啥,图的就是的那种难以言喻的美和诱惑。
 
人一边开矿,一边还要找矿。不像煤,煤矿选一个矿点就可以采三、五年,甚至几十年。但矿不一样,是碰运气,找一条脉 宽的两米,一次就开完了。咋办?再去探。四月份,带着料峭的春寒上山,生活给养和开矿的工具搬上山就得一星期,再适应几天这里的气候,半个月就过去了。
 
开矿的*声炮响是 振奋人心的。放炮前,矿长要站在 高处,吹几声哨子,高喊“放炮啦!”,“咚”、“咚……”,几声炮响后,采人从藏身处爬出来,扒开石碴,看有没有希望。没有希望还得挪窝儿。
 
探矿就要懂矿,要知道石的形成过程,要知道什么样的岩石里有石。石也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要懂得看矿脉,才有可能找到新的矿,熟知爆破技术,取时要用膨胀剂,采取无声爆破,不能强撬,以避免人为的裂缝。
 
矿工们说:都知道和田好,可是谁知道石都是拿命换来的?!有时连续追了几天,矿脉突然断了,所有的工作还要从头再来。
 
矿工们按部就班地重复着自己的工作。在炸开的石头里,工人们拣出较完整的、品质较好的石放进袋子里。太阳慢慢消失在群山里,矿工们便背上一天的劳动成果回到营地,等待第二天太阳的升起。
 
成天面对大山的矿工们每次收工回到营地, 大的乐趣莫过于卷一支莫合烟,叼在嘴上,美美地抽上几口。大山在矿工们的眼里已经不再神秘,但是矿工们仍然每天都要把眼前的几座山头浏览一遍。日子久了,竟也品出了一些味道,几座山头在矿工们的想象中变成这样或那样,从此生出无尽的想象。
 
晚上,维吾尔族矿工的工棚里 热闹。小伙子们围坐在一起,弹起热瓦甫,用空塑料壶当手鼓,弹唱敲打起来,小伙子们伴着音乐,在身体都无法直立的帐篷里跳起欢快的舞蹈,大家玩得不亦乐乎。矿工们要在山上生活大半年才能下山,生活是单调的,乐趣只能靠自己去找。
 
石之路”比“丝绸之路”要早2000多年,这里的人们踩着黄羊走过的路不知往返了多少次,历经了多少回艰苦磨难,至今依然坚定地走着,不过,这条充满艰辛的“石之路”,未来还将能走多远,期待着已然还在继续。




关键词:和田,玉,获取,很,不容易,若是,得,到了,一,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