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 美玉 文化
石晶缘珠宝翡翠批发
当前位置: 翡翠 > 认识珠宝 >

翡翠审美:各个时代对翡翠的审美变化

时间:2021-07 编辑:石晶缘

  随着翡翠的不断发展,翡翠的审美也在慢慢的发生了变化,翡翠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那你知道各个时代的翡翠审美是怎样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各个时代对翡翠的审美变化。

  如果能够还原器物制作那个时代的审美,其实鉴定古玉也就不难了。资料摘录自《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2期P12-P24,杨伯达先生《从文献记载考翡翠在中国的流传》一文。

  我们先从资料中看看各代对翡翠的审美变化:

  乾隆-清中期,没有专门的翡翠记载,所有对于翡翠的记载都是建立在与和田的比较之中做出的,也就是说,翡翠的审美就是和田玉的审美。白翠应该更像白玉,绿翠应该更像碧玉黄翡应该更像黄皮。绝好的证据是故宫博物院有一件乾隆44年4月29日,江苏巡抚吴坛端午供翡翠花觚。像不像和田玉的做法?我想看过就会有结论。

  19世纪晚期,也就大致是我们所说的清晚期。慈禧的实际执政让事情有了变化,绿色的翡翠在清廷受到热捧。只因为慈禧虽然是个女强人,但实质还是个女人,对于女人视觉的美感远远胜于对内涵的追求。能够撕烂传统的束缚,真是一个坚强心灵的女人。这一时期翡翠的宫廷记载为“绿玉”,也是一个反映的侧面。

  1889年,古籍中对于翡翠 重要的书籍《玉说》问世,唐荣祚先生全方位的解读了翡翠。因为这本书是接受伦敦博物院的约稿,科学精神和客观性都很值得赞赏。唐先生在书中明确的提及了翡翠的五个分级:

  宝贵翠:(1绿色正碧,明艳晶莹;(2不油不干;(3无斑无绺;(4体质苍润;(5色相沉着。

  佳品翠:(1白绿分明;(2色泽融润;(3白如凝脂;(4绿如滴翠。

  上乘翠:(1质地纯白;(2浓碧点染活泼、流丽,不散不晕;(3清彻无滓。是为俏绿,亦属上乘。

  无足取之翠:(1绿色或淡而似晕,或浓而近黑;(2白色或污似香灰,或暗如烂石。皆无足取。

  庸常之翠:(1通体淡碧,初睹品若甚佳,细玩则颜色走散,漫无定踪,转不能指其绿色之所在;(2或绿色内杂沉黑斑,或搀白屑。亦属庸常之物

  这个分级描述精确。我们很清楚看到了清晚翡翠审美的变化,俺简而言之的归纳了一下

  1、头等大事是要绿,是那种比较浓的绿。而且要绿得干净。绿感不强或者不干净的,不如白翠。

  2、白翠虽然不如绿翠,但是脂粉好(也就是颗粒细的白翠也是相当难得的。

  3、绿色和白色分明的为佳。

  4、极其重要的是这里只有种(也就是细腻程度,而无水的论述。水头并非翡翠审美的重要标准

  清末民国时期,随着东西方审美的撞击。翡翠的审美仍然顺着清晚的路子在发展。另一本极著名的玉器古籍《古玩指南》中,赵汝南先生对于此期的审美变化记述极为细致。

  1、“在以前之风俗白色者亦可用(注:此与明末云南人的看法不同,有一二处红绿者更佳,纯绿者百无一物焉。”这部分说的该就是上述的清晚时期。赵先生还说得很清楚:“盖系风习如此,非限于财力也。”不差钱,就是喜欢白的,如果满色那就牛大了。

  2、“数十年前……翡与翠等重,一物而兼备者更妙。今则只贵翠而不重翡,且有以翡为疵之趋势。”这部分说的大约是清末时期。

  3、而到了民国,“近甘年来风习在,白地者即不能用为饰物。饰物系装饰之物,可有可无,非必要者,如用白地反不如不用之为愈,故白地翡翠今人绝少用之。即有红绿者亦多将白地去掉。质言之:今日所用翡翠必须完全为翡翠,即颜色不佳可用之,带白地者绝不能用。”仅仅过了20年,白翠已经没有市场了。

  现代的“种水色”、““浓、阳、俏、正、和”就不一一细述了。

  相信有心人读下来,会对清代翡翠审美的变化有个大概的认识,那么当我们看到一件老翡翠选料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能够大致的把它划入适当的年代呢?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器物本身散发的气质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东西会说话”。

石晶缘珠宝翡翠微信:sjy77737
关键词:翡翠,审美,各个,时代,对,的,变化,随着,翡翠,
------分隔线----------------------------
 
热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