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由于朝廷有效控制新疆地区,打通了玉路,上等好料源源不断流入中原,玉器生产因此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大批手艺精湛的玉匠。流传至今的清代玉器数量之大、品类之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仅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玉器就有数万件。本期,中央民族大学的潘守永教授就带领我们一起细细品读清代玉器的精致与考究。 清代初期,由于战乱频繁,且统治者采取了跑马圈地、民族歧视等政策,造成了社会生产的极大破坏,所以玉雕业在此时发展缓慢。“清代玉器的空前繁荣是在乾隆二十四年以后。”潘守永说,“因为此时乾隆皇帝解决了西北厄鲁特蒙古、新疆回族等问题,打通了和田玉进入中原的通道。” “康乾盛世”,生产发展,社会相对安定,文化氛围也较为浓厚,因此清代玉器种类繁多、造型多样,是前代玉器无法比拟的,雕刻题材也更加“文人化”。潘守永指出,到了清代,玉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几乎完全丧失。而其作为身份地位、财富以及某种具有吉祥寓意的象征物,仍然没有减弱。 从皇家使用玉器的情况来看,主要有陈设、把件、摆件和佩饰这四个“主流领域”: 陈设玉包括沿袭明代的大量仿古玉器,不过清代的仿古玉器型更为丰富,不仅有彝、鼎、尊、簋、觥、觚等先商器型,还对汉代的玉璧、玉佩、酒器,宋元的玉人、玉杯、玉带钩等都有所仿制。乾隆皇帝非常醉心于仿古玉的制作,其诗歌赋文也多有提及。除此之外,陈设玉还囊括炉、壶、插挂屏、如意、瑞兽等装饰性用玉; 把件类极富生活气息,趣味盎然,包括手串、扇器、痒痒挠、梳、鼻烟壶等,造型小巧别致; 摆件类既有笔杆、砚台、镇纸、棋子等文玩类玉器,也有七珍、八宝、净瓶等祭器; 佩饰更为丰富,从头到脚,发簪、项圈、扳指、珮、鸡心璧等一应俱全。 除了主流领域外,玉器还可用作生活器皿、册宝、镶嵌等,总之清代玉器的使用充斥宫廷。而民间也受皇室影响,不过与民俗类相关活动的观赏用玉增多。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玉山子的制作尤为盛行。清代玉山雕琢受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画风影响很大,山石布局讲究均衡、稳重,层林叠起,意境清淡。乾隆时期的玉山子多是以山水人物及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场景,如“秋山行旅”、“南山积翠”、“会昌九老”等。小型的玉山子也较常见,亦是以山水人物、亭台楼阁为题材,雕刻出一幅幅淡雅宁静的山水风景。有的运用巧作手法,利用玉石本身的颜色差别,分别雕出白云、流水、苍松翠竹、古道夕阳等景物,形成高低错落、深浅对比的特殊效果,韵味极强。 潘守永认为,大型玉山子的制作, 见清代玉器制作的功力和水平。 著名的例子,当数目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大禹治水”玉山子。“此山子体型巨大,从新疆靠人工一步一步运输至京,设计花费三年,运输到扬州进行雕刻又花费三年。审视整个玉山子,完全是一幅巨幅山水画卷,设计之巧妙,制作之繁复,内容之壮阔,令人叹为观止。” 宫廷垄断和田玉料 私采偷运屡禁不止 清代和田玉料的来源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变化过程。清初,生产玉料的和田、叶尔羌等地长期被准噶尔反叛势力所占据,只能通过走私的办法每年进少量玉石,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顿局面。这时的宫廷玉料来源匮乏,玉器新作很少,只能将原来的一些玛瑙、蜜蜡、银晶、珊瑚、寿山石等美石重新收拾见新,有时皇帝所需的玉料,还要向外地采集,像雍正就曾写信命苏州织造寻一些好料。 直到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玉路”打通后,玉石才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和宫廷,并被指定为“皇家御用”。不过,流入中原的玉料玉质很不一致,山料干涩, 大的有九千余斤;子料和山流水温润, 小的仅重四钱,色泽分为白、青、黄、墨、碧等,但从不见红玉。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但也受到爱重。为了管理大量玉料,当时的朝廷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开采玉料有严格规定,每年只有春季(开)采玉和秋季(开)采玉的规制;玉料的采集由皇家垄断,使用范围严格控制在皇室和王公大臣之内(除非皇家赏赐),禁止民间私采。”潘守永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