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 美玉 文化
石晶缘珠宝翡翠批发
当前位置: 翡翠 > 认识珠宝 >

中外对比说古玉

时间:2021-07 编辑:石晶缘点击: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从与其他国家器的比较上可略见一二。


从采时间上看 这里有两个可比点,即采时间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大约在12000年以前,我国辽南原始居民就开始用蛇纹石打制砍砸器。在距今6000年至4000年的新疆罗布淖尔先民已经采用和阗磨制无孔石斧。而国外 早使用器的是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的西伯利亚原始文化,他们用软制造工具和圆盘,但后便销声匿迹,未再重现了。日本古代硬大珠出现于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2900元至公元前2300年。印第安人使用器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到了公元900年趋于消失。



关于采时间的早晚,虽因检测不同,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但可以肯定,中国是用 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用持续时间 长的国家之一。


质、色上看 国外各产地点所出色泽较为单调,如日本、印第安器以翡翠为主,其软亦呈深浅绿色,欧洲软呈青绿色,贝加湖附近所出石上还有墨点,孔东原始文化出白色软,而我国和阗除了青、碧、墨色之外,还有黄、白等色,其中尤以羊脂白 优。日本硬和碧,毛利人碧,印第安玛雅硬之质地均缺少温润晶莹之感。因此,从质、色上比较,和阗亦是国外石所不及的。


从琢工具上比较 我国琢用的旋转性工具,可能始于原始社会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后来又逐渐发展成为“水凳”。在印度,19世纪工操作旋转性工具的图示流传至今,为一老年工用右手推拉弓弦以带动圆砣旋转,左手执琢磨,估计操作不便,效率较低。这种琢工具比《天工开物》所描绘的水平晚了3个世纪,其结构、传动装置也远比水凳落后。很显然,中国古代旋转性琢工具在当时是 先进、 完善的。



从碾琢技艺上看 我国古代器工艺有700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在这方面,日本、欧洲、毛利、玛雅和阿拉伯等地的碾技艺都是望尘莫及的。在这里需对痕都斯坦——莫卧儿的碾琢技艺作一下具体分析。痕都斯坦琢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我国晚清及现代器工艺产生过较大影响。乾隆对痕有过极高的评价,他在诗中说:“璞韫昆山,镂传印率”,“西昆率产,良匠出痕都”,并赞其器“莹薄如纸”,或比较“蝉翅”。从现存的莫卧儿器考察,胎薄如纸者有之,但胎厚类瓷者亦不乏其例。苏州仿“番作”中也有薄胎的,其中菊瓣盘薄如蝉翼,呈半透明状,说明苏州工有能力把器磨得很薄。那么为什么我国古代器中器胎偏厚者居多呢?这与材难得且价格昂贵有关。若琢磨得过薄,一则费工,二则使材耗损过大,三则有损质美,给人以不坚实感,易与玻璃混淆,故制不提倡薄胎之工。


器造型上看 中国古代器的形制相当丰富。日本古代器的形制是只限于珠、管、钩形以及抽象化的动物,少见器皿;毛利人器仅见神像、佩、斧;阿拉伯器以器皿为主,其器型别致,独具一格,但类型也较单纯;印第安玛雅器形制比上述各地稍多,有工具、珠、管、片和人物浮雕等,但与中国古代器器型相比,玛雅器也显得相当单调了。



器装饰图案上看 中国古代器之装饰图案,有几何形、动物、植物、文字以及绘画型,综合型多种题材。玛雅和阿拉伯等地器的装饰图案,有其自己的独特风格,如痕之茛苕叶饰和“西番莲”与“铁线莲”等花纹。印第安玛雅器纹饰以人物图案为精,但与中国古代器图案装饰相比,便显得黯然失色,尤其是中国古上的绘画型图案,在世界琢史上独具特色。

关键词:中外,对比,说古,玉,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