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 美玉 文化
石晶缘珠宝翡翠批发
当前位置: 翡翠 > 认识珠宝 >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玉器器形构造

时间:2021-07 编辑:石晶缘点击:


春秋器是西周器的继续和发展。战国早期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器为代表。春秋战国器在中国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种简单古朴的风貌,创制了一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长期以来,在古鉴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器,统称为春秋战国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春秋战国作风格。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资料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我们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器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战国中晚期,器工艺经过不断地发展,越发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比供较前增多。治工艺更加成熟,而且由于普近采用了金属类工具,所以战国器较之早期造型规矩整洁,器物边角犀利见锋,纹饰线条干净利落,决无拖泥带水之处。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划,均琢制得精益求精。特别是那张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龙凤造型,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刚健遭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如我们常见的镂空龙形佩、出廓壁和各式佩等,那细润的质地、新颖的造型设计、滴水不漏细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灵透的镂空、充满活力的线条和通体生辉的光泽,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可以说战国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在中国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一、春秋战国器的区别:


春秋战国器在5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日益进步,并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当然这种艺术风貌决不会是随着历史年代的划分而断然隔开的,比如战国早期的器依然遗留有春秋晚期器的风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难以区别。但是当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时尚一旦稳定之后,在整个艺术创作上便会出现一种潮流、一种趋势。这种潮流和趋势所造就的艺术特色,就是我们在鉴定中一定要掌握的 基本的东西。下面我们试从三个方面谈谈春秋与战国器的区别。


1、工艺:在制作工艺上,春秋器无论是造型、线条还是碾磨均显得较为浑圆。战国器则棱角刚劲明确,线条清晰利落,同时镂空技法的使用较春秋更加普遍,并且技艺格外精湛细致,就连楼空之外的内壁也琢磨的光洁明亮,一丝不苟。


2、装饰:春秋器善用众多的抽象变形、肢解整体的龙纹充填器物画面,从而显得繁密不透气,粗看似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战国器装饰图纹较为稀疏,常见的谷纹、云纹、勾连云纹、"S"形纹、绞丝纹等,线条舒展流畅,工艺精细入微,主纹、地纹均清晰可见,观后使人赏心悦目。


3、神韵:鉴定古代器,除了要掌握它的时代风格特征、工艺及装饰手法外,更重要的还应当细心体会其内在的神韵。就整体而言,春秋器在造型、构图、动态变化等方面较之战国器则显得神气不足,平静而呆板。战国器无论器面、边角或是布局,设计得当,通体皆灵,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和勃勃的生机。其实这种奋发的气势和艺术的活力,也是战国时代的精神所在,战国人的气质、思想、文化使然。


二、春秋器:


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器是西周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磺、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关键词: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玉器,器形,构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