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翡翠处理和翡翠打折这两个词很多人是搞不清楚的,我们常常能见到在珠宝玉石名称之后加括号注明“处理”的字样。如,翡翠挂件(处理、翡翠戒面(处理、翡翠手镯(处理等。这个真的是打折的意思吗?下面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大家千万别被骗了。
这种证书出现在小商铺或者旅游景点的礼品店里。 在购物过程中,消费者经常会被商家误导“处理"的含义。 商家会说,翡翠在做成可以佩戴的饰品的过程中,经过了切割、打磨、抛光、镶嵌等的处理方法,所以证书上会有“处理”字样。 在此,我们来谈谈,什么是翡翠证书上的“处理”? 翡翠“处理”,不是处理品,也不是什么价格作了调整的物品。 许多消费者在购买翡翠饰品前,将“处理”二字理解成为是价格作了降低的“处理品”,因而多花了钱还蒙在鼓里。 少数商家明明知道“处理”的含义,但或含糊其词,或顺水推舟,对“处理”二字作错误的解释,误导众多消费者。 在1996年发布(1997年5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中规定:翡翠(处理,就是经酸洗去除杂质后,做了注胶处理或做了人工致色(染色)处理的翡翠。 珠宝界称之为翡翠B货、C货或B+C货。 自1997年5月1日国家标准《珠宝玉石名称》生效实施后,在翡翠商品的标识标签中,已取消了翡翠A货、B货、C货和B+C货的名称标注,而用“翡翠(处理)”概括并取代了翡翠B货、C货和B+C货。 在2003年的新版国家标准中,对翡翠的质量作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将过去视为A货的漂内翡翠、浸蜡翡翠也归为“处理”翡翠。
鉴定书上,珠宝玉石名称后面没有括号注明,则表示这块翡翠是自然物品(真货)。 如标签上物品的名称为“翡翠戒面",则表明该物品是自然翡翠制成的戒面,此翡翠没有注过胶,也未染过色。 虽然翡翠处理也有增加美感的效果,但是它的美不自然、不真实,而且,翡翠处理降低了翡翠的耐用度和使用、收藏价值。 上面说到,翡翠处理是指在翡翠饰品的制作和加工的过程中,用强酸长时间地浸泡翡翠原料,溶解了许多翡翠外表和内部的赃物,破坏了翡翠结构的优化方法。 翡翠漂白后充填胶料,也被称为“处理”,染色、辐照、覆膜等均属于处理的范畴。 国家从来没有规定过禁止销售处理过的翡翠,但要求商家要对人工处理的的情况进行标明。 同时,销售者有责任和义务向购物者解释、说明真相。
因为,知情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 基本的权利之一。在此前提下,才可能避免欺骗行为。 经过处理的翡翠可能具有很好的外观特征,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但与相同规格、相同款式、相同色泽的自然品相比,其收藏价值要大打折扣,其合理的成交价格要低得多。 对此,消费者在购物时,*能够自己鉴定、判断这块处理翡翠是否值得购买,要做到心中有数。 许多消费者对翡翠鉴定证书深信不疑,这就有一些无良商人却打起了“调包”主意,用真货鉴定证书配劣质翡翠来销售。 据了解,送检鉴定珠宝和鉴定证书离开检验机构之后,便处于“非受控”状态。 而在这种状态下,鉴定证书与原送检珠宝是否完全对应,就取决于商家的内部管理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此,质检所珠宝检测中心和部分商家都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翡翠首饰时,除了要索取检验证书外,还应该持首饰及检验证书,到鉴定机构去进行复检,以确保所购货品同商家明示担保的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