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石的道德化完成于春秋儒家集团,经由时间的不断积累沉淀,玉德逐渐被人们所推崇,后来逐步形成了五德。五德成了君子自约的道德规范,而后,玉石更是被知识分子们所佩戴,玉石也逐渐世俗化,甚至一度成为身份的标记,再后来,人们发现玉石也存在着脆弱的一面,如人的生命,破碎的玉石便是死亡的形态……
在玉石的伦理学里,渗入了儒家修辞学的话语力量。这是简单而粗糙的隐喻行为,显示儒家从事数字游戏的非凡激情。被道德算术所精心计算过的“玉德”,从九增加到十一,又从十一锐减到五。这不是数字的修正,而是传播学的自我调试。它要把“玉德"的叙事限定于五个手指能够抓握的范围。这是多么浪长的集体修辞,跨越了数百年的春秋,儒学家修长的五指,终于紧紧抓住了玉石的五种品格,它们跟儒学的"仁、义、礼、智、信"互补,俨然左手和右手的亲密关系。
由于儒家的缘故,玉石被士人知识分子所普遍配戴,由此引发了玉石的世俗化的浪潮。儒家是玉石的民间化运动的 大推进者,但玉石的阐释权自此被儒家所征用和垄断。在很长一个时期,玉石就是儒生精英阶层的身份标记。贫困的文士无法拥有和田玉佩,只能用劣质石器替代。那些寒伧的石头,悬挂在褴褛的衣衫之间,仿佛是一个孤寂灵魂的坚硬写照,不屈地书写着自我人格的神话。 但所有的玉学家都蓄意规避了玉石的弱。玉石的脆性就是它的*属性。这脆性令它跟儒生的生命那样,成为美丽的道德易碎品。在某种意义上,破碎就是玉石的死亡形态。它负载着这宿命穿越时间的走廊与其他品质相比,脆性更深地隐喻了士人知识分子生命特征。但直到南北朝时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格言,才被罹难的文官说出,被四下传播,成为中晚期儒生的沉痛训诫。这是人的生命和玉石生命之间的神秘对应。在所有的玉德之中,这是 具道德性的一种。经过漫长的苦难与缄默之后,儒生终于开口承认了玉石的这种秉性,并起身正视自己的悲剧性命运。 如今的玉德仍有其精华的部分被人们所学习,但玉石已不再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玉石逐渐走向大众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时尚界的宠儿,自然美的重要代表。在未来,玉石饰品依然会往一个新的高度发展,而曾经辉煌一时的玉德玉学仍会被人们记在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