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石有玉德,曾是古代君子以自约的规范,流传千年,沉淀着博大的中华文化,很多人依然为玉石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动容。玉德与儒家有着密不可分的牵连,儒家是 早的玉家团队,将玉石推到了一个道德象征的新高度,而玉德的发展也算是一段满是波折的道路。 玉石的道德化完成于春秋儒家集团。在周王朝日益衰微的背景中,儒家学者形成了 早的世俗玉家团队,他们的赞美惊天动地,把玉石推举到道德象征的高度。他们描述玉石的质地坚硬慎密,色泽皎洁冰莹,性情温泽细润、声咅清越舒远。这是罕见的誉辞,儒学和玉学就此结成了坚固的联盟。他们的作为,为玉学在历史中的延展,提供了卓越的样本。
玉石所承载的世俗伦理语义是如此宏大,令先秦的道德哲人感到了无限惊喜。我们被告知,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时,恭敬谨慎地拿着玉圭,好像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仿佛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 这不是出自对王权的敬畏,而是一种不同寻常的道德表演,旨在宣谕儒家和玉石的生命联系。孔子是卓越的演员,他要藉此向世人演示人与器物的薪新关系。玉石不是神器,而是君子灵魂的凝结物,散发着士人知识分子德行的浓郁香气。越过玉石的形态和气质,儒生看见了自身的端庄面影。玉石就是士人精神投射在矿物上的伟大镜像。 春秋早期的思想家管仲,率先提出玉有仁、知、义、行等"九德”,此后孔子将其扩展为“十一德”,对玉石伦理学做了完备的描述。但许慎《说文解字》嫌孔子的玉学过于繁琐,难以记诵和传播,简化为仁、义、智、勇、洁"五德”,跟上古流传下来的"五行"模式遥相呼应, 后厘定了玉石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玉石与儒家道德相互碰撞,擦出炽热的火花,玉学与儒家道德学说相互融合,有了后来的五德。五德的发展,成为后来玉学伦理的基本原则。但是玉石也有其脆弱的一面,知识被所有玉学家规避了,后来,知识分子们才开始慢慢正视玉石的脆弱性,与生命中可能遇上的悲剧。 ![]() |